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海AI會客廳”年度論壇12月15日在上海中心舉辦,論壇上探討了光子芯片驅動的信息技術變革以及量子通信技術展望等前沿話題。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賢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今世界高度互聯(lián),依靠手機處理和存儲大量的個人數(shù)據(jù),移動應用程序也收集了越來越多包括密碼在內的敏感信息,這增加了用戶對于邊緣安全性的需求?!?/p>
但是他認為,量子通信技術目前的應用仍在初期階段,主要面向關鍵領域的需求,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這種量子加密技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還有待觀察。
此前中國電信展出了兩臺華為和中興的量子加密手機樣機,用戶可在通話過程中一鍵選擇兩種通話模式,“加密通話”或“普通通話”。這標志著量子通信技術未來有望觸及普通人。
上個月,中國電信宣布與國盾量子成立合資公司中電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預計在明年開始區(qū)域性試點推廣量子安全通話服務,用戶需要將普通SIM卡更換為量子安全SIM卡并開通加密通話套餐。
據(jù)了解,量子安全通話服務可以理解為“安全通話+量子密鑰”的服務;加密通話與普通通話的區(qū)別在于,提前將量子密鑰預充注至安全SIM卡中,通過“安全SIM卡”對撥打安全通話時的語音數(shù)據(jù)加密,從而防止語音傳送的內容泄漏。“安全SIM卡”結合了普通SIM卡和安全芯片的功能,也就是說,量子安全通話服務并不需要用戶專用定制手機。
目前,國內外可制備量子密鑰的量子信息技術主要包括QKD(量子密鑰分發(fā)技術)和QRNG(量子隨機數(shù)發(fā)生器)。量子密鑰分發(fā)被認為是一項在位置之間共享加密密鑰的“本質上不可破解的”技術,其安全性經過了嚴格的數(shù)學證明。
量子通信被認為是下一代基礎性通信技術,其安全性高、傳輸高效,量子加密手機的問世無疑是推動量子通信邁向實用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但專家指出,量子加密手機距離量子計算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仍然很遠。
金賢敏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量子安全滲透到數(shù)字化的場景是有必要的,未來工業(yè)控制、移動通信等場景都需要量子通信技術等支持,這會推動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但從個人用戶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部量子手機。這類量子手機對于政企客戶可能有需求,但就普通消費者而言,對于加密通話功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還有待觀察?!?/p>
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走在了量子信息技術等前沿。今年上半年,韓國電信巨頭SK Telecom和三星發(fā)布的“量子加密手機”就是手機內置了量子隨機數(shù)芯片。三星的量子加密手機解決方案,利用QRNG芯片可以通過測量光量子態(tài)得到的隨機數(shù)來加密信息,從而提升密碼系統(tǒng)安全的破解難度。量子隨機數(shù)生成芯片一旦檢測到故障,還能夠自動恢復再次產生新的密碼,而且從現(xiàn)在的技術來看,基本上不存在破譯的可能。
這款集成QRNG芯片的手機通常需要與eSim卡以及量子保密的數(shù)據(jù)中心結合使用。QRNG芯片生產商瑞士量子通信技術公司ID Quantique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配備了量子隨機數(shù)發(fā)生器的手機未來能夠讓普通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體驗量子安全技術的好處。QRNG芯片組能夠允許智能手機用戶通過生成無法破解的真實隨機數(shù),以安全可靠的方式使用選定的服務?!?/p>
上個月,英國電信(BT)也宣布正在與總部位于英國的量子技術初創(chuàng)公司、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共同合作,計劃使用量子密鑰分發(fā)(QKD)技術構建安全網絡。英國電信認為,此舉將為開發(fā)各類需要“數(shù)據(jù)傳輸?shù)某踩浴钡牧孔影踩美於ɑA。
責任編輯:PSY
-
安全
+關注
關注
1文章
348瀏覽量
36204 -
量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490瀏覽量
25879 -
通話
+關注
關注
0文章
28瀏覽量
9727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抵御量子計算威脅:航芯「抗量子密碼加密簽名方案」為信息安全筑起新防線

3000W激光反制無人機系統(tǒng) - 全天候守護重點區(qū)域安全防線
代碼分區(qū)的藝術:雙區(qū)域架構下的安全與性能平衡策略

PCB板設計測試點的基本原則
ads8568采集基本正常,但可能在某一次上電后,出現(xiàn)不工作的狀態(tài),為什么?
玻色量子上線550量子比特云服務
和普威視DF3000重點區(qū)域視頻安全防范系統(tǒng)

Java微服務中如何確保安全性?
需求工程咨詢和實施服務

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關系
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 量子通信與傳統(tǒng)通信的區(qū)別
深入解析云服務器區(qū)域:優(yōu)化全球業(yè)務布局的關鍵要素
《學習時報》刊發(fā)本源量子抗量子攻擊實踐專家署名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