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天線,即手機上用于接收信號的設備。在舊式手機上,天線通常是外凸式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但在新式手機上,天線多數(shù)已隱藏在機身內(nèi)部,從手機外觀上看不到了。手機天線是一種駐波天線,如果天線的阻抗不匹配,將導致大量的信號反射,這會降低天線的輻射效率,并可能影響天線在寬頻帶內(nèi)的增益,造成抖動。
手機天線的設計和性能對手機信號接收質(zhì)量至關重要。優(yōu)秀的手機天線設計可以確保手機在各種環(huán)境和條件下都能穩(wěn)定地接收信號,從而提供流暢的通信體驗。同時,手機天線也需要與手機的其他部分(如處理器、基帶等)協(xié)同工作,以實現(xiàn)最佳的通信效果。
手機天線也能夠?qū)⑹謾C內(nèi)部產(chǎn)生的電信號轉(zhuǎn)換為無線電波,向基站發(fā)送信息。
不同類型的手機天線和不同的手機設計可能會有不同的性能表現(xiàn),包括信號接收和發(fā)射的效率、穩(wěn)定性等。此外,手機天線的設計也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頻率、帶寬、方向性等,以確保在各種使用場景下都能提供穩(wěn)定的通信服務。
現(xiàn)在普通的5G手機中,大概有十多根天線負責不同的頻段和功能,不是做這一行的同學大概都還不知道。這么小的空間中要塞進去這么多天線,可想而知天線的局限、和不得不做的變形了。但不管怎么變,天線的原理還不會跑出上面介紹的幾點。
手機天線一般由哪些部件組成
手機天線主要由以下幾個部件組成:
輻射器(Radiating Element):這是天線的主要部分,負責將電信號轉(zhuǎn)換為電磁波進行輻射,或者將接收到的電磁波轉(zhuǎn)換為電信號。輻射器的形狀和結(jié)構取決于天線的類型和用途。
反射器(Reflector):一些天線在輻射器周圍放置反射器,以增加輻射的方向性。反射器可以是金屬板或網(wǎng)格,通過反射電磁波來增強或抑制特定方向的輻射。
饋源(Feed):饋源是天線與傳輸線(如電纜)相連接的部分,負責將電信號傳送到輻射器或從輻射器接收電信號。饋源的設計對天線的性能有重要影響。
匹配網(wǎng)絡(Matching Network):匹配網(wǎng)絡用于匹配天線和饋源之間的阻抗,以確保能量傳輸?shù)男首畲蠡?/p>
下面是手機中PIFA天線的演化狀態(tài):
手機天線演進示意圖
我們看,從理想的dipole天線,演化到后面的PIFA天線中,為了空間上的妥協(xié),已經(jīng)看不出早期的樣子了。我們前面強調(diào)的把傳輸線“掰開”、使它面對開放空間;但到PIFA的時候,所謂的開放空間已經(jīng)變得很惡化了;事實上,隨著現(xiàn)在手機上全面屏的普及,這個條件在逐漸變差,越來越偏離理想的天線條件;這也是手機天線的設計越來越困難的原因。
但這不意味著天線不能工作,也不意味著不是那個原理了。
開放空間的條件變差,直接影響到輻射場和近場的比例;因為上下導體中更多場的互相交疊和約束,每一個振蕩周期輻射出去的場變少、而做為儲能的振蕩幅度越來越大。在實際電路中,任何的振蕩電流都是要產(chǎn)生損耗的;振蕩電流越大,在電路中損耗掉的能量越高;這意味著天線輻射效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輻射場占比變小、近場(儲能)比例變高,意味著天線的Q值在升高,天線的帶寬也隨之減小。所以,對于類似手機這種小天線,最主要的兩個參數(shù):輻射效率和帶寬,都被“開放空間”這個物理條件給決定了。所以它是天線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但為了空間上的限制,很多時候不得不做一定妥協(xié)、也不得不接收它帶來的代價。這是平衡的藝術、也是手機天線設計的魅力之一。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手機天線也在不斷演進和優(yōu)化,以適應更高的通信需求和更復雜的通信環(huán)境。例如,5G手機的出現(xiàn)就對手機天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支持更高的頻率和更寬的帶寬。
審核編輯:黃飛
-
天線
+關注
關注
71文章
3282瀏覽量
142357 -
無線電波
+關注
關注
2文章
261瀏覽量
26086 -
傳輸線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2瀏覽量
24677 -
PIFA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瀏覽量
10994 -
5G手機
+關注
關注
7文章
1357瀏覽量
51976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手機PIFA天線直觀的理論分析(培訓技術精華)
手機內(nèi)置天線收發(fā)裝置分類
手機天線設計培訓教程下載
基于傳統(tǒng)印制倒F型天線的折疊PIFA天線設計
適用于藍牙的折疊PIFA天線的設計和分析
PIFA天線的理解與討論
PIFA天線到底是應該選擇阻抗匹配還是孔徑調(diào)諧技術

PIFA天線的設計及帶寬的比較
Abracon 平面倒F天線 (PIFA)

用于無線移動通信終端的7頻段PIFA天線設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