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fā)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如今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邁入AI時代的過渡期,而作為AI時代最大的“賣鏟人”,英偉達算是吃盡了時代的紅利。不僅將公司一舉帶上了全球第一的市值,更是讓AI大模型制作商們將英偉達的GPU視作圭臬,將英偉達AI“賣鏟人”的標簽夯實。
但隨著AI初期高速發(fā)展的步伐放緩,加上市場已經開始飽和,英偉達的發(fā)展速度也開始顯露疲態(tài)。而英偉達這頭“大象”想要再次起舞,近期與聯發(fā)科合作推出的諸多產品,便是其重要一步。
英偉達新品頻出,從AI PC開始突圍
近期,英偉達的新品頻頻曝光。其中之一便是與聯發(fā)科聯合開發(fā)的首款基于Arm架構的PC芯片NVIDIA N1X工程樣機出現在了性能測試平臺Geekbench上,但遺憾的是,跑分表現并不算好。
從測試結果看,N1X單核得分為1169分,多核的得分為2417。作為對比,同樣為Arm架構的蘋果M4芯片表現要好得多,其單核測試中可達到3831分,多核測試中更是高達15044分。即便是基礎款的M4芯片,其性能也顯著優(yōu)于N1X,更別提配備M4 Max的MacBook多核性能更是超過了25000分。
這是英偉達和聯發(fā)科實力不行了嗎?其實仔細觀察此次測試,發(fā)現Geekbench上的N1X芯片被注冊為四核CPU,且測試時僅開啟雙核雙線程配置,并且測試顯示該芯片的默認頻率為3.2GHz,表明當前測試版本仍處于開發(fā)早期階段,性能未完全釋放,因此Geekbench上的跑分數據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最終產品的實際性能。
另一方面,蘋果M4芯片已進入成熟商用階段,而英偉達N1X的目標市場是Windows on Arm生態(tài),與高通驍龍X系列競爭,而非去對標蘋果的封閉生態(tài)。
況且英偉達仍計劃在2025年推出這款N1X SoC,預計在四季度出貨300萬顆芯片,并在2026年推出更主流的N1版本,這顆芯片出貨量預計在1300萬顆,顯然英偉達對這顆芯片也充滿信心。
雖然N1X的跑分不是那么令人滿意,但另一邊,同樣是英偉達與聯發(fā)科合作的AI超級計算機GB10芯片卻廣受歡迎,已經獲得終端客戶的追單,該芯片目前已經在臺積電進入量產階段,最快下半年放量出貨。
這顆芯片結合了英偉達的Blackwell GPU和Grace CPU,其中Grace CPU搭配20個Arm核心、128GB LPDDR5X內存和4TB NVMe SSD存儲,支持運行超過2000億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LLM)。通過疊加兩臺搭載GB10的Project DIGITS設備,可處理高達4050億參數的模型,顯著提升AI推理與訓練效率。
GB10也是英偉達Project DIGITS緊湊型超算的核心組件,主要面向需要本地化高性能AI算力的企業(yè)客戶,覆蓋生成式AI、實時渲染、復雜數據分析等領域。
此次GB10被追單,可以認為英偉達找準了該芯片的市場定位,為AI開發(fā)者、科研人員和學生等群體提供了一個性能強大、體積小巧且相對價格親民的AI計算平臺,滿足了這些專業(yè)用戶在AI研究和開發(fā)方面的需求。
可以認為,目前英偉達已經在AI PC上完成了初步布局,并且受到了市場的認可。而伴隨著GB10在AI桌面電腦上的攻城拔寨,而N1X以及未來的N1有望在AI筆記本上大放異彩,英偉達欲在AI PC領域完成突圍的想法已然顯露。
“大象”要如何再次起舞
今年2月26日,英偉達公布了其2025財年第四財季的業(yè)績報告,營收雖好于預期,但同比增速連續(xù)四個季度下滑,最核心的數據中心業(yè)務營收增速也錄得四個季度以來最低。
而另一方面,壞消息不斷。隨著DeepSeek的橫空出世,市場開始從力大磚飛的向外堆算力,開始重新思考對內優(yōu)化算法。同時微軟等大客戶被傳出削減數據中心規(guī)模或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對英偉達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并且巨頭們也在加速開發(fā)自己的 AI 芯片,以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
與此同時,AI芯片本身的競爭日益激烈,英特爾憑借其Xeon處理器和FPGA技術,逐漸在AI推理市場占據一席之地;AMD則通過其EPYC處理器和Radeon Instinct GPU,在AI訓練領域與英偉達展開激烈競爭。
技術上,英偉達依賴的硅基材料技術已趨近物理極限,供貨商臺積電采用的技術也面臨瓶頸,使得進一步提升芯片性能的難度加大,而通過堆積晶體管提升性能的方式又帶來了巨大的功耗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橫隔在英偉達向上突進的巨大障礙。
2021年,老黃(英偉達CEO黃仁勛)找到了聯發(fā)科,準備一起打造Chromium以及Linux平臺的設備。因為當時的市場中,MacBook開始采用自家的Apple Silicon,并且效果出色,性價比逆天。而Windows on ARM陣營早早啟動,卻沒有任何像樣的產品推出。
而微軟與高通合作推出的Copilot+PC,通過搭載高通驍龍X系列平臺,將大型語言模型集成至PC本地端。但這一產品并未受到市場的認可,尤其是隨著英特爾和AMD高端芯片的推出,不僅性能比不了,其擅長的續(xù)航也被比了下去。
既然大家都做的不好,那么英偉達來做,尤其是通過ARM生態(tài)的能效優(yōu)勢直接對標高通的驍龍X系列和英特爾/AMD的x86架構。
借助聯發(fā)科的SoC整合能力、低功耗優(yōu)化經驗、供應鏈管理能力,以及PC/手機廠商的客戶基礎,足以推動英偉達產品在AI PC領域站穩(wěn)腳跟。
從市場來看,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 PC出貨量將達到4800萬臺,占PC總出貨量的18%。預計到2025年,AI PC出貨量將超過1億臺,占PC總出貨量的40%。到2028年,AI PC出貨量將達到2.05億臺,2024年至2028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44%。
對于聯發(fā)科而言,只算N1X芯片,如果2026年能夠實現1300萬顆芯片的銷量,那么將可以獲得20億美元的營收,預計可以占其2026年營收的8%,未來這款新品也有望在手機及平板上搭載。再加上針對個人AI超級計算機的GB10,對于聯發(fā)科而言,不僅能夠大幅提升品牌價值,同時引入了英偉達GPU IP來補足自己的短板。
而回到英偉達,其早在2006年便已經推出過一款GoForce 5500的“手機顯卡”,到了2007年開始正式發(fā)布手機SoC——GoForce 6100。而在GoForce系列之后,英偉達才開始推出Tegra手機處理器,但因能效和基帶短板逐漸退出移動市場,轉而聚焦高性能計算領域。
如今回歸后,開始與聯發(fā)科共同關注消費端市場。借助AI PC甚至未來的AI手機及AI平板,來幫助英偉達實現業(yè)績的再次騰飛。
寫在最后
當年英偉達在手機芯片上的失利,主要原因在于其過于急切的想要補足手機SoC在CPU上的短板,因此后面幾代Tegra芯片都采用了最新的CPU架構。但適得其反,加上當時半導體工藝制程跟不上,導致其能效比不佳。?
更可怕的是,由于采用了激進的配置,因此Tegra芯片在后續(xù)使用時都遇到了嚴重的系統適配問題。而一切的根據,就在于其采用了與當時市場主流大相徑庭的CPU設計。
如今,英偉達和聯發(fā)科攜手回歸到消費電子SoC領域,但未來這顆SoC的驅動到底是由英偉達直接推向消費者,還是由聯發(fā)科“整合之后”推出,亦或是還需要有微軟或谷歌來參一手,猶未可知。
好在目前英偉達瞄準的主要為AI PC市場,相對而言只需要在Windows的框架內做好就行。但未來如果還想依靠著ARM架構進攻手機端,那么如今的這些問題,又將如何解決呢?期待英偉達未來的方案。
-
英偉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900瀏覽量
92898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N1X 英偉達Arm AI PC 芯片技術細節(jié),性能表現
今日看點丨傳英特爾或被拆分,臺積電、博通考慮接手;英偉達聯手聯發(fā)科開發(fā)AI PC和手機芯片
英偉達與聯發(fā)科聯手打造2025年AI PC芯片
英偉達 RTX 5090 顯卡 3DMark 跑分曝光
聯想招聘透露:正研發(fā)搭載英偉達新芯片筆記本
聯想開發(fā)配備英偉達新芯片筆記本
AI芯片巨頭英偉達漲超4% 英偉達市值暴增7500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