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電路設計百科
隨著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路系統(tǒng)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組成卻越來越簡單,軟件設計的重要性逐漸提高,但硬件電路設計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軟件設計得再完美,若硬件電路設計不合理,系統(tǒng)的性能將大打折扣,嚴重時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硬件電路的設計一般分為設計需求分析、
原理圖設計、
PCB設計、工藝文件處理等幾個階段。
設計需求分析
硬件電路的設計需求是基于項目或控制平臺的系統(tǒng)需求,設計需求的合理分析是選用電路核心元器件及其典型電路的關鍵。硬件電路的通用設計需求有應用環(huán)境、面積/體積限制、電源、功耗等,此外功能不同電路需求也不同。以某控制平臺典型電路為例,設計前必須關注的需求如表所示。
原理圖設計
原理圖設計是硬件電路設計的核心,合適的器件選型、必要的計算分析以進行參數(shù)搭配、仿真工具的運用與驗證等是其常用工作流程,最終通過繪制原理圖將這些技術用圖形化語言表達出來。
元器件選型
元器件的選型是原理圖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元器件是否合理、優(yōu)質(zhì)選用,將直接影響整個硬件電路的性能和可靠性,也關系到產(chǎn)品后期的使用與維護。在選用元器件時,應根據(jù)電路功能要求確定元器件的關鍵參數(shù),圖表中給出了常用元器件選型時需要關注的參數(shù),此外還應考慮元器件工作的可靠性、成本、供貨周期等因素。
繪制原理圖
在確定好元器件型號后,就可使用
EDA工具軟件繪制電路原理圖。在繪制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對于初次使用的元器件,一定要查看元器件手冊,弄清楚其關鍵參數(shù)、封裝、推薦電路等。
(2)盡量使用或借鑒成熟電路,對于不成熟電路要多測試。
(3)按照信號流向繪制原理圖。對于復雜電路,可根據(jù)功能模塊分多張sheet繪制,并給出必要的文字說明。
(4)網(wǎng)絡名稱的命名盡量遵循信號的含義,以增加原理圖的可讀性。
(5)綜合考慮PCB性能和加工的效率選擇電路加工流程。因為少一個工藝流程,可以有效縮短硬件電路的加工時間。加工工藝的優(yōu)選順序為:元器件面單面貼裝﹥元器件面貼、插混裝﹥雙面貼裝﹥元器件面貼插混裝、焊接面貼裝。
(6)原理圖繪制完成后要編譯。這樣可以檢查出很多問題,如缺少網(wǎng)絡標號、信號源屬性錯誤等。
(7)在原理圖編譯通過后,需要生成網(wǎng)絡表。這是原理圖到PCB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如果原理圖存在錯誤,網(wǎng)絡表是無法成功導入PCB中的。 [1]
PCB設計
PCB設計是以電路原理圖為依據(jù)實現(xiàn)硬件電路的功能,此外還應滿足可生產(chǎn)性、可測試性、安規(guī)、EMC、EMI等技術規(guī)范要求,以構建產(chǎn)品的工藝、技術、質(zhì)量和成本優(yōu)勢。
制作物理邊框
封閉的物理邊框是PCB設計的基本平臺,對后續(xù)的自動布局和布線起著約束作用。繪制物理邊框時一定要精確,以免出現(xiàn)安裝問題。使用圓弧邊框可以減少應力導致PCB板斷裂的現(xiàn)象,也能避免尖腳劃傷人員。
引入元器件和網(wǎng)絡
引入
元器件和網(wǎng)絡是將原理圖中的元器件和網(wǎng)絡等信息引入到物理邊框內(nèi),為布局和布線做準備。在更新PCB之前,應確認原理圖中與PCB關聯(lián)的所有元器件的封裝庫均可用。
元器件布局
元器件的布局與布線對產(chǎn)品的壽命、穩(wěn)定性、電磁兼容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布局常用的規(guī)則有:
(1)元器件的放置順序。先放置與電路結構有關的需固定位置的元器件,如電源插座、指示燈、開關、連接件等,最好將其位置鎖定,以免被誤移動;再放置電路中的特殊元器件,如發(fā)熱元件、大體積元件、IC等;最后放置小元件。
(2)元器件的安放位置。首先應考慮特殊元器件的安放位置,例如發(fā)熱元件要盡量靠邊放置以便散熱,且不宜集中放置,并遠離電解電容;去耦電容要盡量靠近IC的電源管腳,并力求與電源和地之間形成的回路最短。其次應考慮信號的隔離問題,例如高電壓、大電流的強信號與低電壓、小電流的弱信號應完全分開;模擬信號與數(shù)字信號分開;高頻信號與低頻信號分開等。非特殊元器件的布局應使總的連線盡可能短,關鍵信號線最短。結構相同的電路可采用對稱式設計以提高設計效率、減小出錯率,并節(jié)省調(diào)試時電路的辨識時間。布局應留有足夠的工藝邊,以免干涉PCB板的正常傳送。
(3)元器件的放置方向。在設計許可的條件下,同類元器件應按相同方向排列,相同封裝的元器件等距離放置,以便元件貼裝、焊接、測試和返修。
電路板布線
合理的布線可以有效減少外部環(huán)境對信號的干擾以及各種內(nèi)部信號之間的相互干擾,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同時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維護工作,提高產(chǎn)品的可用性。布線常用的規(guī)則有:
(1)布線的位置。布線應盡量走在焊接面;模擬部分和數(shù)字部分的地和電源應分開布線;大電流、高電壓信號與小信號之間應注意隔離;盡量少用
過孔、
跳線;布線也應留有足夠的工藝邊。
(2)布線的寬度與長度。除地線外,在同一塊PCB板上導線的寬度應盡可能均勻一致,避免突然變粗或變細。電源線和地線的寬度要求可以根據(jù)1mm的線寬最大對應1A 的電流來計算,電源和地構成的環(huán)路應盡量小;在可能的條件下電路的連線應盡量短,這樣有利于降低線路阻抗,也可減弱由于連線引起的各種干擾效應。
(3)布線的角度。布線時應避免銳角、直角,宜采用135°或圓角布線。
工藝文件處理
布線完成后,需要對個別元器件、布線和文字的位置和大小等進行調(diào)整完善,以便進行生產(chǎn)、調(diào)試和維修。然后進行覆銅,推薦采用接地覆銅方式。其次核對網(wǎng)絡是否與原理圖一致,最后還可使用軟件仿真功能對電路進行調(diào)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