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可謂是功成名就!順利完成了三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和多項在軌自主對接試驗的天舟一號不僅完成了所有的預定任務還完成了不少拓展任務,此次受控隕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于2017年4月20日發(fā)射入軌,至今已穩(wěn)定運行5個月,天舟一號發(fā)射入軌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在經(jīng)過2個月的組合體飛行后,6月19日完成繞飛和交會對接,于6月21日撤離天宮二號轉(zhuǎn)入獨立飛行階段。
9月16日20點17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三次、也是離軌前最后一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進一步鞏固了相關技術(shù)成果。
本次補加試驗中,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根據(jù)推進劑使用量動態(tài)評估結(jié)果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后續(xù)任務需求,整個流程歷時約3天。
9月17日16點15分,在經(jīng)過近5個月的飛行后,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計劃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分離,繼續(xù)開展離軌前的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
9月17日15點29分,地面發(fā)送指令,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實施分離。按程序,天舟一號分離至后向120米并保持位置,地面確認狀態(tài)正常后,發(fā)令控制天舟一號正常撤離,天舟一號建立三軸穩(wěn)定對地飛行姿態(tài),在高度約400公里的近圓軌道上開始獨立運行。
天舟一號受控離軌
?
現(xiàn)在它的使命是嘗試我國首次實施受控隕落,而且成功了。9月22日18時左右,天舟一號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及后續(xù)拓展試驗后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運行期間按程序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shù)試驗,先后驗證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重要關鍵技術(shù),為中國空間站研制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jīng)驗。
此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計劃完成了多項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地面科技人員對其飛行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后,決策實施離軌。在測控通信系統(tǒng)的精確控制和密切監(jiān)視下,天舟一號經(jīng)兩次制動,軌道高度不斷下降,最后進入大氣層燒毀。
我國首次實施受控隕落
受控隕落是為了讓貨運飛船再入稠密大氣并焚毀,是一種減少太空垃圾的做法。其技術(shù)難點在于比較精準的姿軌控技術(shù),其目標是要讓飛船隕落在人煙稀少的地區(qū),減少對地面的不利影響。
天舟一號是中國研制的首艘貨運飛船,采用兩艙構(gòu)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長10.6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太陽帆板展開后最大寬度14.9米,起飛重量約13噸,物資上行能力約6噸,補加推進劑的最大能力為2.1噸。
按照飛行任務安排,在軌運行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已圓滿完成全部飛行計劃和拓展試驗任務,于北京時間2017年9月22日至23日擇機受控離軌。這是我國首次實施受控隕落,而且圓滿完成任務。
09月22日18時左右,在測控通信系統(tǒng)的精確控制和密切監(jiān)視下,天舟一號經(jīng)兩次制動,軌道高度不斷下降,最后進入大氣層燒毀。
154天22小時的在軌飛行為我國空間站建設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天舟一號首次采用主動離軌方式,并能受控地落到預定區(qū)域,既避免自身成為太空垃圾、避開離軌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又能為打造潔凈、安全的太空環(huán)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回顧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我國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約 596 秒后,飛船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2017年4月22日12時23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二號自發(fā)射入軌以來,首次與貨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
2017年4月27日19時07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17年6月15日18時2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二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關鍵技術(shù)的可靠性。
2017年6月19日14時55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繞飛和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此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shù),對于后續(xù)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旨在驗證貨運飛船的快速交會對接能力,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后續(xù)研制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技術(shù)基礎。
2017年9月16日20時17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三次、也是離軌前最后一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人們俗稱“太空加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