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大學的課本上學習的大多數(shù)都是三極管的放大特性,其實,在實際的電路設計中,三極管的很多應用場景只是利用三級管的開關特性,我們往往是運用三極管來實現(xiàn)開關電路,做一些電平轉(zhuǎn)化的功能。這是由于兩個原因造成的:①由于數(shù)字電路的快速發(fā)展,模擬電路設計比重越來越小;②運算放大器越來越便宜,各項特性也比分立器件實現(xiàn)的放大電路相對穩(wěn)定,集成度也高。 其實單獨把三極管的開關特性弄清楚,只花10%的時間,可能可以解決80%的問題。所以咱們單獨了解一下“利用三極管設計開關電路”。 嚴格說起來,三極管與一般的機械接點式開關在動作上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三極管卻具有一些機械式開關所沒有的特點。圖1所示,即為三級管電子開關的基本電路圖。
由圖可知,負載電阻被直接跨接在三極管的集電極與電源之間,而位居三極管主電流的回路上。輸入電壓Vin則控制三極管開關的斷開和閉合動作,當三極管呈斷開狀態(tài)時,負載電流便被阻斷;當三極管呈閉合狀態(tài)時,電流便可以流通。具體的解釋就是當Vin為低電壓時,由于基極沒有電流,因此集電極也沒有電流,致使連接于集電極端的負載也沒有電流,而相當于開關的斷開,此時,三極管處于截止區(qū)。同理,當Vin為高電壓時,由于有基極電流流動,因此使集電極流過更大的放大電流,因此負載回路便被導通,而相當于開關的閉合,此時三極管仍處于飽和區(qū)。
由于對硅三極管而言,其基極的正向偏壓值約為0.6V,因此欲使三極管截止,Vin必須低于0.6V,以使三極管的基極電流為零。通常,為了可以更確定三極管必處于截止狀態(tài),往往使Vin值低于0.3V。
如圖黃色圈圈處,本質(zhì)就是一個二極管。因為二極管模型比較簡單,我們單純看基極、發(fā)射機之間的電壓,理解成為讓二極管導通的原理,就容易理解多了。如果想讓三極管打開,首先需要讓二極管導通,則需要二極管兩端的電壓大于其導通電壓。 當然,輸入電壓越接近0V越能保證三極管開關必處于截止狀態(tài)。要將電流傳送到負載上,則三極管的集電極與發(fā)射極必須短路,就想機械開關的閉合動作一樣。如此就必須使Vin達到夠高的準位,以驅(qū)動三極管使其進入飽和工作區(qū)工作,三極管呈飽和狀態(tài)時,集電極電流相當大,幾乎使得整個電源電壓VCC均跨在負載電阻上,如此VCE便接近于0,而使三極管的集電極和發(fā)射極幾乎呈短路。在理想狀態(tài)下,根據(jù)奧姆定律,三極管呈飽和時,其集電極電流為:
我們期待飽和,就要讓集電極電流達到IC這個值。 我們知道三極管是一個流控電流源:
β和α稱為三極管的電流分配系數(shù),其中β值大家比較熟悉,稱為電流放大系數(shù)。三個電流中,有一個電流發(fā)生變化,另外兩個電流也會隨著按比例變化。例如,基極電流的變化量?Ib=10μA,β=50,根據(jù)?Ic=β?Ib的關系式,算出集電極電流的變化量
?Ic=50×10=500μA,實現(xiàn)了電流放大。
因此,想要讓三極管飽和,則Ic需要足夠大,由于在飽和之前,Ic=βIb,所以基極電流最少為:
上式表出了Ic與Ib之間的基本關系,式中的β值代表三極管的直流電流增益,對某些三極管而言,其交流β值和直流β值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要使開關閉合,則其Vin值必須夠高,以超過或等于上式所要求的最低基極電流值。由于基極回路只是一個電阻和基射極接面的串聯(lián)電路,故Vin可由下式來求解:
這是Vin至少需要保證大于的值,才能保證三極管進入飽和狀態(tài)。當然這個電壓值越高,越能保證飽和的狀態(tài)。因為β值有一定的離散型,0.6V也有一定的離散型。 一旦基極電壓超過上式所求得的數(shù)值,三極管便導通,使全部的供應電壓均跨在負載電阻上,而完成了開關的閉合動作??偠灾?,三極管設計成圖1的電路后,它的作用就和一只與負載相串聯(lián)的機械式開關一樣,而其開啟、關閉開關的方式,則可以直接利用輸入電壓來控制,而無須采用機械式開關所常用的機械引動、螺管柱塞、繼電器電樞等控制方式。 ? ? ? ?
編輯:黃飛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