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PC產業(yè)市場飽和,智能手機的成長趨緩,物聯網(IOT)被推上舞臺,披著“我是半導體明日之星”的彩帶。過去一年,以物聯網(IOT)為名的研討會超過四百場以上,天天都有人在談物聯網。但物聯網真能帶領產業(yè)到下一座金銀島嗎?抑或它只是一件人云亦云的國王新衣?
益華計算機年度技術論壇大會上,臺積電、聯發(fā)科、Cadence都對物聯網未來商機寄予厚望,紛紛介紹開發(fā)平臺與制程技術。然而,***清華大學副校長吳誠文卻持不同看法。
吳誠文說,物聯網是一種“現象”,它能夠刺激或影響許多產業(yè)做出改變,把舊技術換成新的,將會出現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取代”效應。他強調,除非“產業(yè)結構做出改變”,否則眾人歌頌的物聯網時代,根本不會到來。
全新的物聯網時代
2015年 3 月 2 日恩智浦以 118 億美元買下飛思卡爾;5月28 日安華高(Avago)以370億美元買下博通(Broadcom) ;6月1日,英特爾(Intel)以167 億美元并購Altera。
Cadence戰(zhàn)略官資深副總裁徐季平指出,芯片公司業(yè)績表現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許多大型系統公司決定自己進入物聯網領域。徐季平說,這樣的趨勢從過去二、三年開始,預期未來二、三年仍將動得厲害。
物聯網時代為EDA(電子設計)與IP(知識產權)企業(yè),帶來新的客戶。除了既有的芯片公司外,新客戶還有想自己設計芯片的系統公司,例如蘋果、Google、亞馬遜、鴻海、阿里巴巴、小米等。至于客戶組合會有多大的改變呢?徐季平說,那就要看“誰說話算數”。
徐季平指出,物聯網的驅動力是系統產品及各式應用。而物聯網組件對技術的要求,特別需要小巧省電,以及數字模擬混合訊號的技術。針對物聯網的市場,徐季平說,“許多客戶已經做很多年了”,主要應用包括醫(yī)療、公共安全及汽車產業(yè)。為了迎接物聯網商機,有人提供設計平臺與芯片給大家使用、有人提供IP,也有提供App軟件與服務系統的營運商,各自卡位。
物聯網需要什么制程?
臺積電為了迎接物聯網商機,早已在許多技術平臺與制程技術上,做了準備。Cadence身為臺積電的戰(zhàn)略伙伴,已針對28納米的低功耗及超低功耗技術,完成合作。徐季平也強調,物聯網為晶圓廠的成熟制程,帶來長尾效應。例如臺積電的180納米制程就做了很多生意。臺積電能夠在同一條生產在線,同時進行上千個制程,讓其他晶圓廠望塵莫及。他強調,“制程要求越多種,臺積電的表現越突出”。
Cadence全球副總裁石豐瑜說,28納米與16納米以下的設計投資龐大,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Cadence希望能夠協助客戶解決問題,經常在拜訪客戶時,不是在說EDA的工具,而是談客戶遇上的問題。往往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可能需要用上很多工具。
聯發(fā)科實驗室,號召創(chuàng)新
為了迎接物聯網時代,聯發(fā)科去年九月發(fā)表“聯發(fā)科創(chuàng)意實驗室”(MediaTek Labs)的全球計劃,這是搭起一座橋,號召滿腦袋創(chuàng)意的年輕人到LinkIt平臺上,快速開發(fā)出物聯網的各種應用。聯發(fā)科希望幫助開發(fā)者降低技術門坎,除了產品專業(yè)開發(fā)者外,也歡迎業(yè)余玩家、學生和設計師們加入。
聯發(fā)科創(chuàng)意實驗室以全球性的計劃,支持研發(fā)者開發(fā)組件、應用App以及創(chuàng)新服務。LinkIt平臺上建構的系統單芯片Aster是聯發(fā)科最小的系統單芯片,特別適用于穿戴式應用。
為了鼓勵更多人利用LinkIt平臺開發(fā)創(chuàng)新應用,聯發(fā)科積極支持校園創(chuàng)意競賽。元智大學開發(fā)的電動機車租賃平臺Skuromoto,在校園內實現高效率租車服務系統,可以偵測到校園內哪里有摩托車可以租?電動機車快沒電了,也能實時查詢最近的充電站。
而交通大學研發(fā)的智能釀酒器,則在瓶蓋上裝設了溫度、氣壓和濕度的智能傳感器,能夠通過手機及無線網絡監(jiān)控水果酒發(fā)酵情形,隨時掌控最佳釀酒狀態(tài),提升釀造成功率!
物聯網新創(chuàng)意 誰來服務?
物聯網創(chuàng)新的應用與服務,有如傳言中的深山寶藏,每家公司都在畫自己的尋寶圖,全球皆然。Cadence ***總經理張郁禮說,目前看起來,芯片設計公司針對成本較高的尖端制程,需求比較弱;相對地,需求增強的是系統公司,他們想自己開AS芯片并直接掌握應用App。
張郁禮說,問題在于,誰來照顧系統公司各式各樣的需求呢?包括EDA、設計服務、IP公司,以及晶圓廠這四類廠商,似乎誰都沒辦法擔任單一服務窗口。
是信仰 還是國王的新衣
吳誠文認為市場研究機構與分析師對于物聯網未來發(fā)展的預測,都太過樂觀。他說了一個十年前的故事。當年轟動一時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配合信息系統,讓大家覺得什么應用都可能用得上,因此連WalMart都投入了,但最后RFID終究沒能取代條形碼(Bar Code)。
“這就是規(guī)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問題”,吳誠文說。關鍵在于條形碼實在太便宜,RFID將價格壓低到2美分(cent)還是無法與之競爭,若投資設廠生產RFID根本是血本無歸。所以,如今RFID僅用于少數商品以及特定應用領域。同樣的問題,也將考驗物聯網的應用能否普及。
吳誠文提醒大家,仔細想想世界各國GDP與實質購買力下降、人口成長率緩慢、電力系統無法支持,以及環(huán)境永續(xù)的問題,他認為,強調“未來一、二十年,物聯網能夠為半導體產業(yè),帶來百倍、千倍的成長”的預估,簡直是天方夜譚。
全新產業(yè)結構 才有機會
吳誠文認為,唯有克服三大挑戰(zhàn),才有可能迎接物聯網時代。
其一是技術障礙,包括設計與制造方式都要創(chuàng)新。既要能夠控制成本,又要能夠提高生產力,做到百倍、千倍的成長。將微控制器整合許多感測組件,涉及很高的復雜度,種種技術門坎,都需要有全新的作法。
其二是規(guī)模經濟、地球永續(xù)、能源及人口的問題。以規(guī)模經濟而言,數量大、但單價很低的生意,可能無法帶來亮麗的總體營收,這個生意該怎么做呢?另外,數量龐大的物聯網組件和傳感器散布出去后,持續(xù)用電、造成環(huán)境負擔,損壞時如何回收的問題,都要能夠獲得解決。
其三是產業(yè)結構的問題。目前許多品牌大廠,正以著物聯網概念,翻新各種產業(yè)。以汽車產業(yè)為例,包括Google, Apple, M芯片rosoft都很想進入。汽車聯網、在車子里嵌入很多傳感器,將讓汽車產業(yè)改觀。物聯網技術應用到汽車后,可能吸引原來想買傳統車的消費者,轉而購買新的聯網汽車。物聯網概念改變了車子的特性,贏得的是“取代”的商機,并不是給汽車產業(yè)帶來多少倍數的成長。以美國為例,取代效應就是底特律的車廠變慘,而加州的車廠增加。
吳誠文說,如果要讓年輕人有機會,去做與物聯網概念有關的新產品及新服務系統,產業(yè)結構一定要有所改變。他認為,可能要有一家全新的機構,跳出來解決技術的問題,才能夠幫助年輕人把新創(chuàng)意開發(fā)出來,包括設計與制造,方式都要創(chuàng)新。
如同當年政府支持臺積電成立,以新的產業(yè)結構,激發(fā)年輕人不必投資大錢建晶圓廠,就能以最低成本開發(fā)芯片。如今,物聯網組件也需要這樣的公司或機構出現,否則,年輕人徒有創(chuàng)意,在無法預估生產數量的情況下,還是沒有人會支持新創(chuàng)團隊開發(fā)芯片。而沒有芯片組件,就沒有系統產品,所謂的物聯網時代也就不會到來。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