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還記得第一次使用手機接收簡訊或是下載網頁的情形?,F在,手機只要幾秒就能下載高分辨率的影片,傳輸率比以前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更高。不過,無線網絡往后的目標不只是讓下載速度更快而已。
十年內,連網裝置的數量會是連網用戶的十倍以上。因此,未來的無線標準將持續(xù)演進,藉以滿足全新案例的需求,網絡不僅可以連接不同的人,還能連接對象。
除了運用全新的無線技術,這些功能還必須仰賴新款儀器并降低售價。未來的裝置要能夠以新的方法執(zhí)行無線測試,因此以國家儀器(NI)為例,該公司不斷改善PXI平臺、迎接未來無線測試的挑戰(zhàn)。
?
ITU擘劃無線技術未來 三大使用案例出線
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針對2020年國際行動通訊(IMT-2020)提出愿景,并依據多種使用案例,點出未來無線標準的需求。這項愿景提供5G技術需求的交流架構,并說明三種不同的使用案例(圖1)。
圖1 三種5G使用案例
這些使用案例具體指出未來行動通訊標準的需求,也同時反映了802.11ad、802.11ax、Bluetooth 5.0與NFC等技術千變萬化的需求。
第一種無線使用案例「增強型行動寬帶(eMBB)」說明了未來無線技術在網絡功能與尖峰數據速率上的預期發(fā)展。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技術使用較大帶寬,并結合較高階調變機制與MIMO/波束賦形技術,因此能達成的尖峰數據速率更高。尤其在5G方面,eMBB使用案例能夠達成10Gbit/s下行傳輸率,速度比單一載波LTE還快上100倍。
第二種無線使用案例「大規(guī)模機器類型通訊(mMTC)」能以較低廉的成本,為更多地方、裝置提供無線網絡。透過連接更多地點的更多裝置,mMTC技術將能夠連接智慧城市中的紅綠燈、汽車,甚至高速公路。
不久之后,以經濟實惠的方式在更多工業(yè)物聯(lián)網應用中連接更多裝置的需求,將帶動M2M通訊與窄頻物聯(lián)網(NB-IoT)等全新行動技術的發(fā)展。
最后,第三種使用案例則是「超可靠機器類通訊(uMTC)」。這時候,潛時與封包誤差率就成了無線網絡的兩項關鍵需求。比如醫(yī)生可透過無線網絡連接的機器人執(zhí)行遠程手術,或是駕駛可得知前方事故而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連環(huán)車禍。在這兩種應用中,穩(wěn)定的無線通信連結不只提供便利,還能拯救生命。
未來無線技術的需求不只推動了全新無線標準的發(fā)展,也改變了工程師設計與測試行動裝置的方式。比方說,5G與未來標準由于帶寬較寬,因此必須配有帶寬較高的RF儀器。另外,MIMO與波束賦形等多天線技術需要模塊化的彈性儀控,才能有效測試單天線裝置、8×8MIMO裝置與其他設備。最后,價位較低的無線電也必須搭配成本較低的無線測試方法。無線電共占目前現今方案總值的20%,因此新一代測試設備必須提供速度更快、種類更多的平行測試方法。
向量訊號收發(fā)器的演進
2012年,NI發(fā)表全新的PXI向量訊號收發(fā)器(VST)。此款VST十分特別,在單一PXI模塊中結合了6GHz RF訊號產生器與分析器,還有可供使用者設定的FPGA。此儀器不但提供優(yōu)異的RF效能,適合用于研發(fā)與制造測試等多種應用,并具備了可供使用者設定的FPGA,能夠執(zhí)行量測加速與通道仿真等不同應用。
不過,無線技術一直演進,RF設計與測試的方式也必須跟著推陳出新。因此,NI推出第二代VST,以更小的機身提供更大帶寬、頻率范圍與FPGA。
帶寬需求漸增 儀器須搶先一步
過去十年來,無線標準不斷演進,因此能夠使用更寬的帶寬通道、達成更高的尖峰數據速率。舉例來說,Wi-Fi自2003年的20MHz逐步提升至40MHz,現今的802.11ax標準甚至可達160MHz。
行動信道則由GSM的200kHz躍升至現在LTE-Advanced技術的100MHz。未來的LTE-Advanced Pro與5G等技術將進一步帶動此類趨勢。
特別是在測試半導體裝置時,儀器的帶寬需求經常超越訊號帶寬。舉例來說,在數字預失真(DPD)的條件下,測試RF功率放大器(PA)時,便須使用測試設備擷取PA模型、針對非線性動作執(zhí)行修正,并藉此產生正確的波形。
多數情況下,進階DPD算法需要3至5倍的RF訊號帶寬(圖2)。這樣一來,在LTE-Advanced(100MHz訊號)標準下,可能需要500MHz的儀器帶寬,針對802.11ac/ax(160MHz訊號),儀器帶寬更須高達800MHz。
圖2 使用5倍訊號帶寬的DPD算法
第二代VST效能改善最大的地方在于瞬時帶寬的提升:最高可達1GHz。工程師能夠運用帶寬較大的第二代VST解決目前儀控無法克服的應用挑戰(zhàn)。
除了無線測試標準外,帶寬儀器在其他多種應用中也會派上用場。比方說,帶寬雷達系統(tǒng)往往能夠透過1GHz訊號帶寬,加強捕捉脈沖訊號的能力。另外,在頻譜監(jiān)控系統(tǒng)中,儀器的帶寬則能大幅提升掃描率。最后,許多進階研究應用皆須仰賴較大的訊號帶寬。
EVM量測效能持續(xù)精進
新一代無線測試儀控須擁有更加出眾的RF效能。隨著調變機制與帶寬多載波的訊號設定不斷提升,現今無線裝置的RF前端必須具備更優(yōu)異的線性度與相味噪聲,才能提供符合需求的調變效能。這些需求使得未來的RF測試儀控,必須提供更佳的RF效能。
舉例來說,在無線裝置上評估EVM效能時,RF訊號分析器的EVM效能應比接受測試的裝置再低10dB。
802.11ac裝置在產生256-QAM調變時,必須具備-32dB的EVM效能;也就是說,儀器本身必須具備-42dB或更優(yōu)異的EVM效能。
未來,802.11ax1024-QAM調變(圖3)作業(yè)對裝置的EVM限制將可能進一步調整至-35dB,而儀器的EVM效能也須控制在-45dB。
圖3 802.11ax中的1024-QAM星座圖
滿足MIMO測試需求 同步化設計不可少
不論是Wi-Fi還是行動網絡,現代的通訊標準大多采用復雜的多天線技術。在這些系統(tǒng)中,MIMO設定透過更多空間串流提升數據傳輸率,又或借著波束賦形提供更穩(wěn)定的通訊。透過MIMO提供的這些優(yōu)勢,新一代的無線技術,例如:802.11ax、LTE-Advanced Pro與5G等,將在單一裝置上采用更復雜的MIMO機制,所安裝天線更可高達一百二十八個。
正因如此,MIMO使得設計與測試作業(yè)更復雜。MIMO不但增加了裝置端口數,還必須同步化多個通道。如果要測試MIMO裝置,RF測試設備必須能夠同步化多組RF訊號產生器與分析器。儀器的規(guī)格與同步化機制在這些設定中十分重要。
幸好,第二代VST十分的小巧,因此工程師能夠在單一18槽機箱之中同步八個VST(圖4);其中一槽則做為PXI控制器的專屬插槽。除此之外,VST能夠透過自身提供的多種技術,與其他VST或PXI模塊緊密同步。
圖4 常見的8×8 MIMO系統(tǒng)(搭配八個VST)
例如,工程師能夠運用NI T-Clock專利技術輕松同步化八個VST,并將通道歪曲控制在1ns以下,還能在多個VST共享LO、產生/擷取RF訊號,藉以發(fā)揮完整的相位同調功能。
運用軟件設計提升無線測試儀器運作效能
最后,工程師必須能夠使用軟件設計新一代的無線測試系統(tǒng)。進階無線測試應用的出現,使得工程師必須調整儀器韌體的行為。在這些應用中,工程師只要移動閉回路控制、加速量測、執(zhí)行Real-Time訊號處理,或在儀器上同步待測裝置,便能使儀器的效能大幅提升。
在此之前,客制化儀器韌體唯一的方式便是與測試廠商討價還價,想盡辦法壓低昂貴的額外支出。相較之下,由于NI VST獨特的設計,透過客制化的LabVIEW碼便能調整儀器的FPGA。
因為工程師能夠運用LabVIEW輕松客制化FPGA,所以客戶不須費力便可享有客制化韌體影像的所有優(yōu)點。此外,許多工程師自己便能修改設定,因此不須另聘VHDL或Verilog專家。
軟件設計儀器特別適用于雷達原型制作。在此應用中,客戶可將FPGA視為完整的目標仿真器并加以使用。例如,雷達系統(tǒng)傳送激發(fā)訊號并接收響應,藉以偵測汽車、飛機,甚或其他「目標」(圖5)。透過目標反射激發(fā)訊號的特性,例如延遲與頻率位移等等,即可得知目標的距離與速度。軟件設計儀器結合VST較高的帶寬與可供使用者設定的FPGA,非常適用于目標仿真。此外,工程師還能輕松客制化FPGA,進而修正必須仿真的目標類型。
藉由修正可供使用者設定的FPGA,還能大幅加速量測。在無線裝置上執(zhí)行EVM或ACP量測時,總量測時間主要取決于所使用的量測算法。針對這些量測,工程師能將量測算法移入FPGA,藉此縮短量測時間。其中根據DPD條件完成的量測也不在少數。在這些情況中,工程師也可使用FPGA開發(fā)屬于自己的客制化Real-Time DPD實作。提升FPGA架構DPD實作的速度不僅能夠省下大量測試時間,還能協(xié)助工程師順利嵌入受到高度保護的FPGA演算式。企業(yè)能夠提供FPGA bitfile(而非原始碼)給潛在客戶,進而加強對自身DPD IP的保護。
VST為完整軟硬件平臺重要特色
VST是完整軟硬件平臺一部分,這也是其最重要的特色?,F在是在智能型連網裝置與IC的時代,測試儀控也從分離式的儀器逐漸轉型為高度整合測試系統(tǒng)。因此,儀器平臺也須能加以同步化、客制化,并以軟件輕松控制,進而完成封包追蹤PA測試、雷達原型制作等最新量測挑戰(zhàn)。
VST對NI平臺十分重要。范例也說明了工程師如何以模塊化硬件與開放式軟件,打造更具智能效能的測試系統(tǒng)。這些測試系統(tǒng)可以取得DC、毫米波等六百多個PXI產品的優(yōu)勢。VST結合時序與觸發(fā)功能,透過PCI Express Gen 3總線接口與亞毫微秒等級的同步化功能,便能達成高速的數據傳輸。善用NI軟件的產能、合作伙伴構成的活躍生態(tài)系統(tǒng)、附加IP與應用工程師,便能透過平臺架構方法大幅降低測試成本。
即便5G與802.11ax等新興無線技術將帶來設計與測試方面的重大挑戰(zhàn),NI第二代VST卻也因應而生,能夠一一解決當前問題。VST具備較高帶寬、精巧規(guī)格、較佳RF效能與軟件客制化等多項功能,足以應付現今與未來困難的測試挑戰(zhà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