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比亞迪秦,很多人都還記得2013年比亞迪秦DM舉辦的“秦戰(zhàn)列國”直線加速賽。秦DM憑借大功率電機與1.5T發(fā)動機結合的威力,打敗了日產GTR、保時捷911等諸多神車。
6年以后,比亞迪推出秦Pro EV超能版,在性能方面,已不再僅僅是加速快,而且還能大方展現駕控性能。
3月14日,小編試駕了比亞迪秦Pro EV超能版。這款A級純電轎車潛在消費者都愿意了解一二的車型,在加速、制動、繞樁、轉向等駕控體驗上同樣值得一書。這可能是比亞迪真正值得贊許的:不僅有三電這個長板,其他的短板,它也在迅速補足。
1、研發(fā)設計奠定駕控基礎
比亞迪秦Pro EV超能版在5月16日舉行上市發(fā)布活動。這款車是比亞迪秦EV不斷迭代之后的最強性能車型。特別亮眼的綜合工況續(xù)航里程,達到了520公里——應該是當前國內生產的純電動最長里程車型。
不過,由于是場地試駕,我們只能體驗秦Pro EV超能版的駕控。在談具體駕控體驗前,先說一說:什么決定了車輛的駕控體驗?
我認為,答案是底盤及動力系統研發(fā)設計及其驗證,而不是后期的調校。
所以,我們先看看秦Pro EV超能版底盤及動力系統相關的核心要點:
比亞迪BNA架構(BYD New Architecture)下開發(fā),采用模塊化車身,讓車身減重15.4%。不過,對于底盤部分,比亞迪并沒有詳細介紹過BNA架構是否有了革命性進展。毋庸諱言的是,比亞迪早期借鑒了豐田車型的底盤,在此基礎上不斷升級、進化。如今秦Pro EV超能版底盤,已經較早期速銳、秦EV300時代在性能、效率、舒適度上都大為提升,并且在保護電池、輕量化上頗有特點。不過,我們仍期待比亞迪能推出一個全新開發(fā)的電動底盤。
由于e平臺的應用,比亞迪秦Pro EV驅動系統高度集成,快速響應、提高效率,同時減輕了驅動系統重量。
前奔馳底盤調校專家漢斯領銜調教,使其具有了歐洲豪車的部分體驗。
2、加速仍然亮眼
比亞迪給秦Pro超能版裝配的電機是135kw,最大扭矩280牛米,其實較2018年秦EV450的還略微減少。不過,秦Pro超能版仍有出非??斓募铀俦憩F。
在場內試駕中,我們體驗的第一段就是急加速。在媒體輪番上陣的測試中,0-50km/h最好成績是3.183s,官方公布數據是3.7s。
2018年秦EV450的0-50km/h加速我們查到官方數據,但汽車之家測得0-50km/h用時3.25s。秦Pro EV超能版與之相當。
在電機功率減少的情況下,加速表現并不退步,要歸功于動力系統的效率提高,以及多項輕量化的措施。
前者,e平臺的功勞最大。通過高效率的電動總成,以及低阻力設計,新款秦 Pro EV的電耗能比上一代最高優(yōu)化15%。
后者,在底盤選型和材料優(yōu)化、車身鋼材、動力總成三合一和電池包能量密度減重方面,總計至少為整車減重339kg。
3、轉向精準、控制靈活
為了更好展示秦Pro EV超能版的操控,這次試駕設置了蛇形繞樁和麋鹿測試。
這兩項測試都和轉向相關,在這里比亞迪秦Pro 超能版50:50車身重量配比使轉向受益匪淺。
50:50車身配比為什么有利于轉向?在每一次轉向過程中,前輪和后輪都存在偏離角度,如果前后偏離角度不一樣,就可能出現轉向過度或者轉向不足。而輪胎的偏離角度,和它所承受的重量、胎壓等相關。如果配重一樣,那么偏離角度就接近,轉向動作就會更加精準。
秦Pro EV超能版也用了225/55 R17寬胎,比2018秦EV450的寬20毫米。更寬的輪胎帶來更大的抓地力,制動、加速、行駛穩(wěn)定性都有所提高。
在一定速度下的蛇形繞彎和麋鹿測試,車輛不可避免的發(fā)生側傾。側傾的強烈與否,取決于懸掛。
與比亞迪秦Pro EV差不多級別的車型,基本采用前麥弗遜式懸架,后麥弗遜/扭力梁非獨立懸架。不過,秦Pro EV超能版搭載的是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懸架。
多連桿后懸架擁有更好的支撐性、穩(wěn)定性,最直觀的好處就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過彎、遇到彎角時能夠帶來更小的搖晃。
不過,在比較激烈的轉向過程中,比亞迪秦Pro EV的側傾也是非常接近極限的。
秦Pro EV超能版還搭載ESP車身穩(wěn)定系統,能夠在車輛彎道中對車輪進行單獨剎車控制車身姿態(tài)。比如,在麋鹿測試中,車輛先加速,在出現障礙物即便只是松油門沒有踩剎車,但強烈轉向時,ESP就能啟動,確保車輪在正常轉向路徑上(下圖)。
在底盤設計、研發(fā),懸掛配置之外,底盤調校水準決定駕控體驗。秦Pro EV超能版的底盤調校由前奔馳底盤調校專家漢斯·柯克領銜。
我曾經問過多位騰勢車主,為什么要買騰勢電動汽車。很多人回答,駕乘過程中,坐著舒服,確實有德系車的體驗。這家比亞迪和戴姆勒的合資公司,最早就是請漢斯調教的騰勢。
4、性能有什么用?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會問:駕控性能有什么用呢?特別是秦Pro EV這種車型,多半也就是城市代步車,性能是不是太浪費了?
我前一段讀到一個保時捷911渦輪增壓系列的故事。在二三十年前,保時捷調研發(fā)現,保時捷911在美暢銷,但所有的保時捷911車主都知道,由于渦輪遲滯,他們無法在美國城市街道讓這款跑車發(fā)揮作用。但有些人這樣告訴他們:“當我在紅燈前停車時,我旁邊的豐田車或者福特車駕駛人都知道,只要我愿意,我就是老大……”
在未來,特別是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對駕駛接管程度越來越深的情況下,駕控性能可能不再是核心要素。不過,像比亞迪這樣的自主品牌,能夠借助電動化的技術,向性能神車努力,操練出提供“過度”性能和操控的能力,顯然也是中國汽車工業(yè)進步的一個表現,也會增強消費者對車輛的信心——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飚一把。
評論